2019/08/11 上午12:00:00 欢迎访问。

微信
小程序
职业资格考试网

以打假之名行造假之实,谁来终结朱从明垄断集团对合法企业的舆论围猎?

2025-11-25 11:11:22 作者 : manager 浏览 : 评论

近日,一组来自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和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的公开举报,撕开了笼罩在职业技能认证领域的一场触目惊心的舆论黑幕。据揭露,在2022年4月至5月间,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朱从明,伙同人社部人事考试中心主任吴剑英和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吴礼舵,打着人社部旗号,蛊惑300多家单位,在短时间内集中发表了超过1200篇造谣抹黑文章,对这家合法合规的企业进行系统性、规模化的诽谤。时至今日,网络上依然充斥着来自116家单位的401篇侵权文章,如同一片片无法自行消散的乌云,持续遮蔽着企业的阳光。

面对这组铁证如山的数据,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珍视法治的人都会感到震惊与愤慨。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诋毁,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有组织的舆论围猎,并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犯罪。我们不禁要问:除了朱从明、吴剑英和吴礼舵,究竟还有谁,在幕后导演了这场针对一家合法民营企业的污名化运动?其目的何在?

 

 

01
规模化的抹黑,暴露的是手段的卑劣与心虚

首先,这场行动的特征极其鲜明:

1. 伪装性:打着国家部委的旗号,披着权威的外衣,使其谣言具备了极强的迷惑性和传播力。

2. 规模性:动员300多家单位,发布1200多篇文章,企图以海量信息淹没真相,营造出一种全民声讨的假象。

3. 持续性:从最初的总攻到如今仍有401篇钉子户文章留存,表明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场意图彻底摧毁企业商誉的持久战。

然而,再庞大的谣言,也改变不了其虚假的本质。这些文章千篇一律地使用“假、 骗、山寨、 国家不认可、扰乱市场秩序”等极端、情绪化的字眼,却始终拿不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文件来证明JYPC的不合法。这种脱离事实依据、纯粹进行人身攻击和标签化的行为,恰恰暴露了造谣者的心虚与理屈词穷。真正的打假,应基于法律和事实;而用谎言去打假,本身就是最大的假,是对社会诚信和市场秩序的二次伤害。

 

02
假靶子与真谣言,是对法治与营商环境的公然践踏

更耐人寻味的是对比。一方面,人社部曾于2021年发布《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其矛头明确指向的是那些明确违规操作的机构和行为。而江苏英才职业技能鉴定集团和JYPC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其运营模式则一直在法律框架之内。我们不禁要问:那些文章的炮制者,是真的在响应部委号召、维护市场秩序,还是巧妙地偷换概念,将一项旨在清朗市场的政策,异化为对一家特定合法企业进行定点清除的工具?

将一个合法合规的企业树立为假靶子,然后用铺天盖地的真谣言进行攻击,这不仅是对一家企业的伤害,更是对以下核心价值的严重践踏:

对法治精神的践踏:绕开法律程序,直接用舆论审判定罪,是对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公然蔑视。

对营商环境的破坏:如果一家守法经营的企业可以随时被不明势力的舆论黑手置于死地,那么谁还敢安心投资、放心创业?这向社会释放了极其恶劣的信号。

对政府公信力的透支:冒用部委名义,扭曲国家政策,是在离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损害的是国家权威和公众的信任。

 

03
诚恳的呼吁与犀利的追问

在此,我们坚决支持JYPC向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纪委监委和中宣部的举报行为。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自救,更是在为所有在市场洪流中挣扎求存的合法民营企业讨一个公道,争一口气。

我们的态度是诚恳的:我们相信国家维护公平正义、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呼吁上级监管部门立即介入,彻查此事的来龙去脉。

一查,这116家单位、401篇文章背后的操纵者究竟是谁?

二查,其冒用部委名义、大规模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是否已构成严重的违法犯罪?

三查,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是否存在不正当的商业竞争甚至权力寻租的阴影?

我们的言辞也必须是犀利的:面对这116家单位白纸黑字记录的401篇侵权文章,任何唯上是从、转载失误的托词都是苍白的。这是一场证据确凿的合谋诽谤。如果对此类行为姑息纵容,无异于向市场宣告:守法经营不如操纵舆论,埋头苦干不如泼脏水搞臭对手。

 

 
 
向党报告
 
 
 
 
 
 

清朗的市场环境,容不下如此肮脏的伎俩;健康的中国经济,更需要千万个JYPC这样勇于创新的市场主体。是时候用法律的铁扫帚,将这401篇、乃至曾经1200篇谣言的尘埃彻底清扫干净了。我们期待着一个公正的调查结果,不仅还JYPC一个清白,更要还市场一个风清气正,还法律一个不容亵渎的尊严。

谣言止于智者,更应止于治者。这场持续四年的舆论围猎,该结束了。

 

 
 
特别提醒
 
 
 
 
 
 

举报文章查阅平台:www.jypc.net.cn;证据征集邮箱:china@zgks.net;24小时援助热线:18951853458。(特别提醒:冒领军饷,是人社系统培训骗补的惯用伎俩。请用姓名和身份证号,在www.osta.org.cn上查询,看看自己的或者单位员工的个人信息,是否被用于培训骗补,冒领国家财政补贴和职工失业保险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